行業新聞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 國家統計局公布淡水環境狀況

國家統計局公布淡水環境狀況

2012-09-04 14:14:38 站長首發 精彩轉播 點擊數:
關鍵字: 水質監測 海洋保護 城市汙水處理 海洋生境.

2003年度城市內湖水質

湖 泊

營養狀態
指 數

營養狀態
級 別

水質狀況

主要汙染
指 標

 

昆明湖

47.2

中營養

Ⅳ類

總氮、
石油類

 

西湖

63

中度富營養

Ⅳ類

總磷、總氮

 

玄武湖

62.2

中度富營養

Ⅴ類

總氮、總磷

 

東湖

66.4

中度富營養

劣Ⅴ類

總磷、總氮

 

大明湖

73.4

重度富營養

劣Ⅴ類

總氮、總磷

2003年地下水水質在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有惡化趨勢。大部分城市和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點狀或麵狀汙染。汙染區仍然以人口密集和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中心區為主,超標指標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pH值、氟化物、酚等。鐵、錳和“三氮”汙染在全國各地區均比較突出,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超標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北地區。

廢水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60.0億噸,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4億噸,比上年增加2.5%;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247.6億噸,比上年增加6.6%。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1333.6萬噸,比上年減少2.4%。其中工業廢水中COD 排放量511.9萬噸,比上年減少12.3%;城鎮生活汙水中COD排放量821.7萬噸,比上年增加5.0%。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129.7萬噸,比上年增加0.7%。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40.4萬噸,比上年減少4.0%;城鎮生活汙水中氨氮排放量89.3萬噸,比上年增加3.0%。

2003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9.2%,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5%,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非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7.7%,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

措施與行動

國家環保總局編製完成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十五”計劃〉實施計劃》和三峽、南水北調水汙染防治技術指南。

建立了重大環境問題預警機製 國家環保總局實行了全國重點流域海域水汙染狀況季報製度;建立了重大環境問題預警機製;並與水利部建立水量水質信息通報製度和重大水事會商製度。

重點水汙染防治工程建設取得一定進展 “三河三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十五”計劃中共安排1534個治汙項目,總投資1036.3億元。

全國廢水及COD排放量年際對比

項 目
年 度

廢水排放量(億噸)

COD排放量(萬噸)

氨氮排放量(萬噸)

 

合計

工業

生活

合計

工業

生活

合計

工業

生活

 

1999年

401.1

197.3

203.8

1388.9

691.7

697.2

-

-

-

 

2000年

415.2

194.2

220.9

1445

704.5

740.5

-

-

-

 

2001年

433

202.6

230.3

1404.8

607.5

797.3

125.2

41.3

83.9

 

2002年

439.5

207.2

232.3

1366.9

584

782.9

128.8

42.1

86.7

 

2003年

460

212.4

247.6

1333.6

511.9

821.7

129.7

40.4

89.3

 

年度增減率(%)

4.7

2.5

6.6

-2.4

-12.3

5

0.7

-4

3

截至2003年底已完成項目472個,占應建項目總數的30.8%;在建項目310個,占20.2%;未動工項目752個,占49.0%。其中進展最快的是太湖流域,255個項目中,有137項已經完成,占53.6%;93項在建,占36.5%;25項未動工,占9.8%,江蘇、浙江和上海項目開工率均在75%以上。

海洋環境

狀況

2006年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近岸海域293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67.3%,比上年上升17.7個百分點;三類海水占8.9%,下降6.5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占23.8%,下降11.0個百分點。全國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麵積為13.9萬平方公裏,比上年減少17.8%,其中,嚴重汙染海域麵積約為2.9萬平方公裏。對18個海洋生態監控區監測表明,主要海灣、河口及濱海濕地生態係統均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2003年,全海域二類海水麵積約8.0萬平方公裏,比上年減少3.1萬平方公裏;三類海水麵積約2.2萬平方公裏,比上年增加0.3萬平方公裏;四類海水麵積約1.5萬平方公裏,比上年減少0.3萬平方公裏;劣四類海水麵積約2.5萬平方公裏,減少0.1萬平方公裏;其餘為一類海水,總體汙染趨勢有所減緩。

2003年,近岸海域汙染有所減輕。近岸海域237個監測點位中,一、二類海水比例占50.2%,較上年上升0.5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比例占30.0%,較上年下降5.9個百分點。

影響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的主要汙染因子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部分海域石油類、鉛和化學需氧量超標,個別海域溶解氧、銅和汞超標。

四大海域水質 黃海和南海水質總體上較好,一、二類海水比例分別達到68.7%、57.9%,與上年相比,分別下降9.5個百分點和6.5個百分點。渤海水質有所改善,一、二類海水比例達到50%,比上年提高11.9個百分點。東海水質較差,無一類海水,二類海水占30.4%。

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近岸海域海水 廣西、海南沿海海水水質較好,一、二類海水比例均達到70%以上。天津、浙江、江蘇沿海海水水質較差,上海海水水質很差。

赤潮 2003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119次,累計麵積約14550平方公裏。其中,在赤潮監控區內發現赤潮36次,累計麵積近1500平方公裏。

2003年赤潮發生的主要特點為:時段長、高發期集中、持續時間延長。全年12個月均有赤潮發生,黃、渤海赤潮主要集中在夏季,高發期在7~8月;東海從春末至秋末均有赤潮發生,高發期在5~9月;南海赤潮四季均有發生,但5~9月為高發期。長江口及浙江近岸和近海海域從4月中旬至7月初發生赤潮近40次,且持續時間長,最長持續35天。

大麵積赤潮增加、區域集中。全海域共發生100平方公裏以上的赤潮27次。其中,500平方公裏以上的赤潮8次,大麵積赤潮仍集中在長江口和浙江沿海,累計麵積超過10000平方公裏。東海赤潮發生次數和累計麵積分別約占全海域的72%和89%。

有毒有害藻類增加 黃渤海海域赤潮生物多為可對魚類產生危害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異灣藻(Heterosigm a akashiwo);長江口和浙江沿海6月下旬之前赤潮生物種類多為甲藻類的具齒原甲藻(Proro centrum triestinum),後期主要為矽藻類的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福建與廣東沿海發生的赤潮時間相對較分散,麵積較小,但有害赤潮生物種類較多,如亞曆山大藻(A lexandrium sp.)、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倒卵形鰭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異灣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球形棕囊藻(Pha eocystis globose)等。

措施與行動

“禁磷”工作不斷鞏固和發展 目前環渤海四省市已實現全域“禁磷”,城市汙水中磷含量明顯降低。

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取得進展 “十五”期間,環渤海四省市“計劃”安排建設各類項目286個,需總投資296.7億元。截止到2003年底,完成88個,在建104個,未動工94個,分別占總數的31%、36%和32%;完成投資120.3億元,占計劃投資的41%,其中國家投資15億元,占已完成投資的12.5%。四省市的項目開工率都在60%以上,河北省的項目開工率達到86.8%。在已建成的項目中,有城市汙水處理廠21座,占項目總數的23.6%,形成處理能力89.6%萬噸/日,占規劃總處理規模的13.6%。

海水浴場暑期海水水質周報 2003年6~9月,國家環保總局繼續開展主要沿海城市海水浴場水質監測,共發布17期《海水浴場水質周報》。

海洋保護區建設 至2003年底,全國已建成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80餘個,其中,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24個。保護了具有較高科研、教學、自然曆史價值的海岸、河口、島嶼等海洋生境,保護了中華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綠海龜、文昌魚等珍稀瀕危海洋動物及其棲息地,也保護了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濕地等典型海洋生態係統。

發表谘詢話題吧^v^
歡迎您在線留言給我們,我們會在24小時內給與答複!
發表內容 (* 為必填項目)
* 標題名稱
* 詳細內容
* 驗證碼
 

版權所有:2017@北京金鵬環益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昌平區振興路28號(綠創環保集團) 郵編:102200
  • 在線經理
    立即溝通